去了……”林薇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紧了。
原来那个微笑,是为母亲求得生机的希望,却也是生命最后的定格。
他的执念,或许就是未能将那救命的药送到母亲手中。
可是,时隔七十年,他的母亲早已不在人世,这个心愿又要如何了却?
林薇在巷口徘徊了很久。
她注意到照片里,少年自行车的车把上,似乎挂着一个小小的布包。
也许……药就在里面?
但人死车毁,那个布包恐怕也早已消失无踪。
一个念头突然闪过。
她再次找到那位老奶奶,详细询问了小石头母亲的名字和大致的生卒年份。
然后,她去了市郊的公墓管理处,几经周折,竟然真的找到了小石头母亲的墓碑。
墓碑很小,已经风化得有些模糊。
林薇买了一束白菊,又去药店,买了一盒现在很常见的同类消炎药(尽管她知道这只是象征性的)。
她来到墓前,将药盒轻轻放在碑前,低声说道:“石磊,你的药,我替你送到了。
阿姨,请安息吧。”
做完这一切,她回到锁龙巷口,举起那台老相机,对着空无一人的巷子,按下了快门。
回到家,她迫不及待地冲洗出照片。
当影像在显影液中慢慢浮现时,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。
照片里,锁龙巷依旧,老槐树静立。
但那个骑着自行车的少年,消失了。
林薇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眼眶有些湿润。
原来,这不仅仅是显影,更是救赎。
这台相机,给了她一个机会,去抚平那些遗留在时光尘埃里的伤痛和遗憾。
3 旗袍与琴声从那以后,林薇的生活重心彻底改变了。
她不再急于处理老宅,反而将其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工作室。
她系统地整理那些出现残像的照片,根据影像中的线索——衣着、环境、细微的物品——去查阅历史资料、地方志,走访老人,像一个侦探,小心翼翼地拼凑那些被遗忘的故事。
那个角落里的旗袍女子,查起来颇费周折。
她出现的地点是老宅二楼的窗边,那里正对着一条旧时的商业街。
照片里的她,身形优雅,气质娴静,目光总是投向窗外,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。
林薇猜测她是在等人。
通过对旗袍款式、发型的考证,林薇将年代锁定在1930年代末到1940年代初。
她翻阅了那个